本报讯(记者 王峻峰)近日,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、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、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、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发布《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3》(以下简称“指数报告”)。指数报告显示,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(基期)增长至2023年的267.57分。2018年以来,该指数年均增幅达9.26%,显示长三角协同创新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加强,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正迈向新阶段。
指数报告测算评估了2011年至2023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进程;以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策源力、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评价对象,构建了指标体系。在5项一级指标中,成果共用指标增幅最大,从2018年到2023年,年均增速达到20.82%,资源共享指标年均增速达8.65%。
指数报告反映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三大亮点:
第一,长三角创新人才量质双升,人才高地根基不断筑牢。长三角人才总量持续攀升,2011年至2023年,直接从事科技研究与开发人员(R&D人员)的全时当量,从73.84万人年增长至198.35万人年,占全国近1/3。长三角人才结构持续优化,形成以两院院士、高被引科学家、领军人才、研发人员等构成的人才梯队;每万人拥有R&D人员升至83.71人年,显著高于全国45人年的平均水平。
第二,长三角成果共用活跃,技术转移呈现前沿化、多元化趋势。近3年,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率达332.2%,位居全国主要区域第一;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国际《专利合作条约》(PCT)专利申请增长率高达59.5%,位居全国第三;长三角专利转移领域不断趋向于技术发展最前沿,集中于新材料、节能环保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;专利转移从2011年的上海输出至三省为主,至2023年,江苏、浙江已成为长三角技术转移的重要“贡献者”。
第三,长三角科研合作不断紧密国内炒股杠杆平台,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。目前,以上海、南京、杭州、合肥、苏州等大城市为核心圈层的长三角科研合作共同体已形成,将加速协同开展科学前沿突破,推动产业经济效益增长。近3年,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、国家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分别高达69.7%、58.8%、43.0%。